黄克缵自小聪明机智,胆识过人。万历八年进士,曾两度出任兵部尚书。初任寿州知州,后入为刑部员外郎。累官山东左布政使,就迁右副都御史,巡抚其地。请停矿税,论劾税使陈增、马堂,惠政甚著。屡以平盗功,加至兵部尚书。四十年以故官参赞南京机务,为御史李若星、魏云中所劾,还家候命。居三年,始履任。四十四年冬宫中隆德殿遭火灾,克缵抓住时机,上疏力陈弊政。四十七年理京营戎政,后改刑部尚书。四十八年受神宗顾命,褒为“安邦固本大臣”。天启元年冬加太子太保,越年再次出任兵部尚书。天启四年十二月为工部尚书。时与东林党人不和,被魏忠贤看成同党,但后来与魏也不和,辞职回家。崇祯七年(1634)于家中去世,谥襄惠。著有《数马集》、《疏治黄河全书》等。
黄培松(1854--1925年),字菊三,福建南安人。少时屡考秀才不中,乃弃文就武,拜晋江大罗溪武举人黄纪堂为师。清光绪二年(1876年),中第二名武举人。清光绪六年会试,中第一名武进士,及殿试,钦点状元及第,授御前一等侍卫。出任广东参将,升琼州镇(今海南省)总兵,协理提督事务,并赏给“卓卓普巴图鲁”称号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四月二十七日,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失败,被俘的革命党人受审时,培松以协理提督身份参加会审,并受命为监斩官。袁世凯任大总统后,黄培松任福建护军使。民国4年(1915年),各地讨袁事起,黄培松驻厦门,与厦门商会总理黄世金勾结,破坏革命,人称“二黄”。翌年6月,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,任黄培松为福建清乡会办,授培威将军称号。民国11年,培松解职在家。后病逝福州。
黄公望(1269~1354),原姓陆,名坚,平江路常熟人,父母早逝,家贫无所依,7岁时,由侨居此的平阳黄老收为继子,取“太公望子久矣”之意,改为此名,字子久,又名静坚,中年后号一峰(一峰道人)、大痴(大痴道人)、净墅等,晚年又号并西道人。自幼聪敏勤学,及长,博览群书。钟嗣成《录鬼簿》云:“公望之学问,不待文饰。至于天下之事,无所不知;下至薄技小艺,无所不能;长词短曲,落笔目即成。人皆师尊之。尤能作画。”曾为浙西廉访司书吏,因经办田粮征收事被权贵所牵累,受-,出狱后改号大痴。从此不问政事。信奉全真教(新道教),成了黄冠野服的道士。
黄衢(1819~1883),字云阶,谥号云峰,清龙溪都青坑乡(今青山乡青坑村)人。其祖父黄远登,清嘉庆年间岁贡,为一方巨富。他很注重培育人材,亲自在本村创办山房教学。一家四子,或进邑庠,或捐州同,成为书香门第。黄衢幼年在这种家庭环境熏陶下,也聪明好学,喜作诗,有文名。后进邑庠,曾几次参加乡试,未能如愿。同治年间,始获举荐为岁进士(即岁贡)。
黄思铭 (明)号东谷子。象山人。
黄庭坚(1045年-1105年),字鲁直,自号山谷道人,晚号涪翁,又称黄豫章,以谪仙自称,世称金华仙伯。洪州分宁(今江西修水)人。其父黄庶是诗人。“江西诗派”的开山之祖,中国北宋诗人、词人、书法家。
清代进士黄河清,儋州市王五镇徐浦村人。曾祖父景宪(逸儒)居干冲镇夏兰村,祖父黄典(庠生)迁徙徐浦,父甲五(监生),河清是甲五长子。河清与他的胞弟海清(举人),从弟河照(举人),俗称“三黄”,皆通经史,砥砺品学,高尚不仕。
黄遵宪(1848年4月27日—1905年3月28日),汉族,字公度,别号人境庐主人,广东嘉应州(今广东省梅州市)人。 [1] [45]清朝大臣、爱国诗人、外交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改革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民俗学家,梅州八贤之一。
黄峭(872-953),字峭山,又名岳,字仁静,号青岗,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,锡公的长子,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
他是一位明朝时期具有强烈现实精神的诗人,又是一位民族英雄,曾被乾隆帝称之为“一代完人”。他的学问、人品、忠信均被后人称道,其崇高圣洁之形象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中,他便是明末学者、诗人、书画家黄道周。